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金融科技视角看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要
 
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梳理总结了当前我国银行业在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结构性问题,指出银行可以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进行“三去一降一补”,实现银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践过程中,本文提示要把握好宏观精准调控与微观放开做活、存量行业保障与增量行业倾斜、鼓励科技创新与防范科技风险这三组关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改革 三去一降一补 金融科技
 
作者: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 付兵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近几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201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摆在金融改革发展三大路径之首。这标志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从最初的主要以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领域去产能为主,逐步延伸至金融领域。
 
作为我国金融业务主力的银行业供给侧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
 
我国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子行业,其中银行是我国金融行业的绝对主力。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19年二季度末,中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08.96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281.58万亿元,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7.88万亿元,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19.5万亿元,银行业总资产占比达91%。因此,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的就是要推进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与需求失衡还是均衡,是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从供给总量看,作为我国金融业主体的银行业,这些年为经济发展提供的金融供给是充足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银行贷款增速在多数年份都高于GDP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见图1)。但在总供给相对充足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服务也存在三大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反映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的结构性问题
 
1.银行信贷的金融产出效率在下降
 
很多分析都指出金融产出效率在下降,一个重要指标是边际资本产出率,即每新生产1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需要的资本投入数量。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后的前三十年,每单位GDP 增长需要增加3.5单位资本投入。而2018年,1单位GDP增长则需要6.3单位资本投入。在银行信贷领域也有类似的问题。2005年,每1元钱的信贷投放能够产生10.8元的GDP,但是到2018年,只能产生5.7元的GDP(见图2)。
 
 
2.银行贷款投放过度集中于房地产等传统行业
 
2018 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公共设施、交通运输、能源和房地产行业仍为主要投放领域。其中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企业开发贷款等在内的房地产行业相关贷款余额占比超过28%,增量占比超过40%(见图3)。
 
相比之下,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养老、医疗、文化、体育为代表的民生服务业贷款余额仍然较低,对GDP贡献超过60%的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也仅为25%左右。
 
 
3.金融增加值占比偏高,银行利润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从2007 年的5.62% 逐步提高到2018 年的7.68%,2015 年甚至一度达到8.4% 的历史峰值,显著高于欧美发达经济体。银行业盈利增速在多数时间高于GDP增速,2019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9.2%,而同期GDP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为7.2%和6.2%,这意味着银行部门在与实体部门的总产出分配中占相对较大的份额。
 
(二)中观层面的结构性问题
 
1. 银行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大银行占主导地位,中小规模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占比偏低。2019 年9 月末,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产总额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57.3%,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包括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内的区域性银行占比仅为26.4%;村镇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虽数量较多,但是单体规模总体较小,实力也较弱。
 
2.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同质化问题突出,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格局远未形成
 
银行是金融的主体,商业银行又是银行的主体。但受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同质化问题突出。近几年来,尽管部分商业银行也进行了一些对特色化经营的探索,例如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招商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上海华瑞银行的贸易金融业务、武汉众邦银行的产业生态金融等,但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仍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利差生存,几乎没有像美国纽约梅隆银行专注于托管业务、瑞银集团专注于私人银行这样的专业化、特色化银行。
 
3.部分小银行非理性扩张,背离设立初衷
 
学界、业界及监管层都一直鼓励中小银行发展,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发挥其与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的天然亲近性,增加对小微普惠领域的信贷投放。然而,部分中小银行由于股权背景和股权关系复杂、公司治理不健全、风险内控机制薄弱、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负债端过度依赖同业资金,资产端出现盲目投资甚至关联交易,跨区域、“傍大户”冲动明显,经营行为偏离市场定位,潜藏一定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基于这个原因,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
 
(三)微观层面的结构性问题
 
1.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对轻资本的新经济支持力度不足,对居民多元化财富配置需求未充分满足
 
以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为特征的新经济快速发展,新经济领域的企业组织方式呈现小型化、轻型化、扁平化特征,有的甚至是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的网络企业或虚拟企业,缺乏银行传统信贷所需要的有形合格抵质押品,如机器设备、土地、房产等。银行在支持新经济所需要的产品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还很不够。
 
同时,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居民财富积累不断扩大,虽然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在持续快速上升,但是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大背景下,银行在兼顾居民对投资收益和资金安全双重需求方面的能力还显得不够。
 
2. 组织架构设置不够合理
 
商业银行以分支行制为主的纵向架构和以部门制为主的横向架构,难以适应客户需求、市场竞争乃至技术创新的变化。当前银行的组织架构与我国行政体制相适应,也符合我国的传统资源配置模式,在一定阶段内是合理的。然而,随着客户对服务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金融科技企业加入银行挑战者行列,银行传统组织架构内生的决策效率较低、市场反应较慢、服务流程较繁的弊端越发明显。而且,即使是作为很多银行改革方向的事业部制,在以敏捷、扁平见长的金融科技组织面前也稍显落后。
 
3.人力资本相对落后
 
银行员工数量巨大,但主要为传统业务人员,同时掌握金融和科技的复合型人力资本明显不足。国际领先的摩根大通银行每年在科技方面投入营业收入10%的资金,但是国内主流银行的科技投入占比都不到3%。
 
以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供给侧“三去一降一补”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金融服务供给的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和人力资本等构成了生产关系,而银行生产关系的演进、变革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科技的变化是推动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动力。当前急需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开展银行业的供给侧“三去一降一补”。
 
(一)移动金融技术推动银行业去产能
 
首先,科技进步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宏观政策不会“大水漫灌”,稳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要求必须牢牢把住银行信贷供给总闸门,银行贷款投放增速保持在与经济增速相一致的水平即可,不需要也不能够再依靠信贷投放来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金融业竞争并不是越激烈越好,银行业法人机构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对那些公司治理混乱、脱离实体经济、积累风险较多的小型区域银行,在确保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应提前处置,该退出就退出。对个别小银行退出的市场缺口,可以由大银行补位,更可以由创新型银行通过线上展业、远程服务方式替代。
 
最后,移动银行对传统网点服务、柜台服务的替代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5G技术冲击下,银行传统物理网点逐步门庭冷落,人工高柜、自动取款机甚至智能超级柜员机,都已经或即将成为严重过剩的产能,银行对此应早做谋划、逐步退出。
 
(二)删繁就简,大数据分析促进银行产品去库存
 
库存者,原材料和产成品存货也。从严格意义上讲,库存本来仅限于工业制造业。对银行来说,原材料是不需要的,但是从产成品库存的本质“生产出来却没有被使用”来看,银行也是有库存的。任何一家大银行的产品目录上,都有负债类、资产类、支付类、结算类、顾问类等多类产品,产品总数量没有上千也有数百,但是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产品都有客户在使用,更不能保证每一个产品都是盈利的。如果某个产品被辛苦研发出来,且还为此开发了系统,但没有盈利甚至没有业务,那么此产品就是无效的库存,需尽快清理。
 
现在银行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可以很容易地监测分析各个产品的使用情况和投入产出情况,自然也容易及时识别和清退无效产品。同时,大数据挖掘技术还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预测哪些产品更受欢迎,从而提高产品研发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从生产阶段就防止产品库存积压。
 
(三)银行去杠杆,以科技引导信贷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
 
银行是杠杆化经营的企业,银行信贷投放就是增加经济杠杆的过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银行信贷资本的边际产出效率,这尤其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
 
首先,银行业自身要降低杠杆比例。在大力减少主要以套利为目的的同业融资、消除资金内部空转的同时,银行需要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更加精确地进行风险和资本计量,提高银行经济资本的使用效率。
 
其次,银行要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帮助实体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我国是典型的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主导模式,银行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在提供债务融资的同时,通过债转股、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帮助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增加权益性融资,降低资产负债比率,提高财务稳健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银行要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回报率最高的领域。银行要充分利用信息、数据、计算等方面的优势,挖掘有真实融资需求的企业,配置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融资金额,使企业的边际资本产出率达到最高。
 
(四)银行降成本,本质上是对实体部门的让利
 
降成本的范围比较广,包括降低税费、物流、能源、制度性交易成本等。从银行的角度直观理解,降成本就是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包括贷款利率及与此相关的各类收费(如担保费、抵押费、评估费、审计费等),本质上属于银行对实体经济部门的让利。为此,银行需要借助金融科技做好两个方面的改变。
 
一方面,银行应在内部管理、运营、风控等方面加快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例如,云计算可以大大节约计算资源,机器人智能客服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工费用,支付电子化特别是数字货币可以大幅降低与现金运输、保管、防伪等相关的费用。
 
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模型的线上贷款产品,能够大幅缓解传统小微普惠贷款成本高、管理难、风险大的难题,降低与之相关的贷款利率风险溢价。例如,现在很多银行都在推行的小微企业白名单线上信用融资产品,可以实现批量数据导入、模型自动授信、企业在线申请、实时批贷放贷,使得小微企业贷款的申请时间和成本大大压缩,银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风险,贷款利率自然可以比传统方式低很多。
 
(五)银行补短板,核心是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银行服务补短板,目标是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扶贫及边远地区的金融支持,加大对新经济特别是对科技型、轻资产行业的融资支持,核心路径是接力金融科技,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能力。
 
一要提高研究能力,补足对新兴行业的知识短板。目前银行对产业、行业的知识储备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今后要强化对新兴行业运行规律和发展特征的研究分析,加强对信贷审查、风险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相关条线人员的新兴行业知识培训。一个好的开端是,这几年一些银行在整合内部研究资源,成立研究院和“银行大学”,建立系统性的专业研究力量,帮助银行从“坏”行业中发掘“好”企业,从客户困难中发掘合理需求,从短期波动中发掘长期机遇,有效突破实体经济“融资难”与银行“资产荒”并存的悖论。
 
二要加强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补政策制度与服务模式的短板。银行应针对新兴行业的轻资产特征,调整政策制度,创新金融产品,为其提供更加灵活、更加多元的金融服务。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从根本上来说,银行应该通过金融科技,实现业务模式从之前当铺抽成式向以持续的金融创新帮助客户创造价值并适度分享价值的转变。
 
三要持续推进敏捷型组织人事变革,补快速反应能力的短板。银行应虚心学习借鉴科技企业的先进做法,加快推进内部组织人事体系变革,塑造创新文化,打造敏捷团队,实现快速创新。
 
四是补风险管理创造价值能力的短板。从根本上说,银行需要从之前的被动防范风险向主动承担风险、管理风险转变,并通过管理风险来获得风险收益。这是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要求质的变化。
 
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技术既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以金融科技推动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宏观精准调控与微观放开做活的关系。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流向经济薄弱环节,但货币政策本质上是总量政策,银行信贷资金投向也很难完全精准调控,金融科技可以帮助决策者引导信贷资金更好地精准滴灌,也可能损害微观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既不能管控过细过严,限制微观主体的活力,又不宜放任不管,使改革迷失方向。
 
二是存量行业保障与增量行业倾斜的关系。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增长离不开庞大传统行业的平稳运行。银行金融资源的分配也需要兼顾传统产业的需求,不能将信贷资源过度投放到新经济、小微普惠等领域,形成新的过度融资,进而引发新的风险。
 
三是鼓励科技创新与防范科技风险的关系。创新与风险并非不能兼容,对于金融科技风险与生俱来的传染性、关联性、系统性,银行必须高度警惕,尤其要切实防范技术依赖风险、数据模型风险和系统失灵风险。
 
本文发表于《债券》杂志2019年12期。 责任编辑:刘颖 鹿宁宁
 
参考文献
 
[1]周秋月. 银行业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思考[J]. 中国金融,2019(9).
 
[2]胡新智. 金融体系须关注的四个风险点[N]. 学习时报,2018-7-6.
 
[3]陶以平. 深化银行金融供给侧改革之路[J]. 中国金融,2019(15).
 
[4]王志鹏. 乘金融供给侧改革之风 走民营银行差异化之路[J]. 现代商业银行,2019(6).
 
[5]付兵涛. 银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短策[J]. 农村金融研究,2016(6).
话题:



0

推荐

付兵涛

付兵涛

24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银行业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银行业发展。作者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博主更多文章,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hgtaoping”。 除明确注明为转载文章外,所有博文均为博主原创,未经博主允许,严禁转载。 联系方式:fubingtao@139.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