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过去几年的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会议公告在提到“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时,特别列举了有关商业银行的一组数据: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3%,比2006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0.9%,比2006年末下降6.2个百分点。

  这组数字背后,有一个没有明说的隐含意思:中国商业银行目前正处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仅从数字来看,这完全正确。除了上面的风险指标,还有一个数字值得一提:商业银行利润已经连续几年保持30%以上的同比增速,其中2011年前三季度全部商业银行净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

  回顾过去,银行业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可以说是得益于三重红利:一是改革红利,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财务重组和股改上市,不仅卸掉包袱轻装上阵,而且新资注入马力充足;二是经济红利,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被称为宏观经济镜像的商业银行自然也就红红火火;三是管制红利,尽管这几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从未停步,但严格的“存款管上限、贷款管下限”,使商业银行得以享有稳定的存贷利差收入。

  展望未来,这三个因素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银行前几年上市所融资本已经难以满足新的监管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如剑在悬(这两年愈演愈烈的银行理财产品大战可谓这方面的一个预演)。随着环境的变化,银行过度依赖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持续,增速放缓后,之前被增长掩盖的各种风险也会逐步显现。最常见的一个拷问就是:09、10两年所发放的天量信贷,将在今后几年迎来还本付息高峰期,银行贷款质量如何保持?

  疑虑是对的,但结果也许不会太严重。缓释疑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得益于监管部门的前瞻性布局,这几年银行均提取了大量的拨备,拨备覆盖率高达200%以上。不过,最关键的,在笔者看来,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尽管增速要略微下来一点,但只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或者遇到大的外部冲击,应该仍能保持一个不错的增速(8%左右)。若认同这一前提,则目前很多人担心的银行潜在贷款风险,比如平台贷风险,主要不是总量上的系统性风险,而是短期的再融资资金周转压力。

  如果真有风险,可能还不在于存量贷款的信用风险何时爆发,而是银行业是否能够抵挡住来自于外部力量的不当干预。这种干预首先是来自市场。在经历了过去两三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银行增长一下子慢下来,市场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和接受的过程,银行经营者如果抵抗不住市场的压力(比如股价低迷),试图以各种方式维持增长,就可能会滋生大的风险。其次是来自政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政府干预银行经营导致的坏账刚刚剥离,尚未消化完毕,新的地方干预已经卷土重来,过去两年应对危机的大量平台贷款还不算什么,近期媒体报道的温州等地方政府对银行放贷与财政存款的捆绑考核的做法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这绝对不是绝无仅有的个别现象。这种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强力干预,对于有总行约束的全国性银行的分支机构还好说,对于当地的银行,可能就不乐观了。

  基于上述两点,银行业要妥善应对今后的挑战,既要内部努力,也要外部支持。对银行自身来说,关键是加快进行内部转型改革,真正建立资本约束机制,走出“贷款-融资-再贷款-再融资”的怪圈,进入依靠内生良性增长的稳健发展通道。强有力的资本约束,也有助于增强银行抵抗外部压力和诱惑的能力,因为资本是刚性的。所谓外部支持,就是要强化金融监管的作用,历史已经以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在我们当前的体制下,让地方政府管理金融是绝对靠不住的,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对银行,必须坚持统一监管不放松。

  相信只要应对得当,在可预见的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银行业仍能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必须要指出的是,银行业的持续发展,不代表其中的每一家商业银行也都能够持续存在。作为一个个企业存在的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壮大又或者是衰落、灭亡,有不同于行业发展规律的很多独特因素。中国现在的10几家上市银行和100多家城市银行的商业化运营时间都不长,历史或可往前追溯,但基因终已改变。银行业在经历了过去这十多年堪称是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发展期后,早晚将进入短兵相接的精细化竞争时代,谁负谁胜出,三分靠运气七分靠内功。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8月份的中国银行股份公司成立大会上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一段时间,中国银行的同事经常喜欢把中国银行与日本的东京银行进行比较,可能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银行与东京银行都一度以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作为市场定位。那么,现在的东京银行是什么样的状况呢?1996年,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成为当时日本最大的银行。2004年8月,三菱东京金融集团宣布与日本联合控股公司合并,一跃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集团,新的金融集团被命名为三菱日联控股公司,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东京银行’的名字却销声匿迹了。这说明在群雄逐鹿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只有那些不断改革进取、引领金融创新潮流的金融机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

  由于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和并购市场的存在,东京银行销声匿迹,或许非己之过,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在科林斯那本至今畅销不衰的《基业长青(Build to Last》一书中,18家入选公司中,金融业唯有花旗银行一家。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洗礼,花旗银行目前依然屹立不倒,但有一点:在当年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的合并案中,花旗其实是被并购者,不过当时的并购强人桑迪威尔选择保留了花旗而非旅行者的名字。(本文始发表于财经网,原文地址:http://www.caijing.com.cn/2012-01-17/111627313.html

话题:



0

推荐

付兵涛

付兵涛

24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银行业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银行业发展。作者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博主更多文章,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hgtaoping”。 除明确注明为转载文章外,所有博文均为博主原创,未经博主允许,严禁转载。 联系方式:fubingtao@139.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