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经济决定金融,经济新常态,对应的必然是金融新常态。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今后一段时间,需要高度关注金融发展的六个趋势性变化。

一是货币供给增速趋势性放缓2003-2013年,M2复合增长率为15.78%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信贷大投放期间增速甚至高达29%。今年以来,M2增速持续回落,前11个月多数月份M2增速在13%以下,预计全年增速将低于年初确定的13%的预期目标。M2增速回落,直接的原因主要是外汇占款少增、资金脱媒以等,根本的原因则是经济增速回落导致对货币需求下降。按照M2=GDP+CPI+2%的经验公式,按照GDP增速7.5%左右,CPI增速3%左右计算,则M2增长12.5%就能满足经济需求。从2015年的情况看,预计M2增长12%就足以满足经济需求。

二是社会融资结构根本性改变。银行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2002年为91.9%2013年为51.4%2014年由于受表外融资收缩影响,小幅回升到54.8%。可以说,在大概十年的时间里,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重下降了40个百分点。在人民币贷款占比下降的同时,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融资以及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快速增加,对银行贷款形成强大的分流和替代效应。从趋势看,表外融资增长可能有所放缓,但债券与股票融资将继续保持快增长势头,预计人民币贷款占比将很快跌到50%以下。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占比下降,表面上看是由于表外融资、直接融资增长更快所致,但根本原因在于以制造业、房地产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逐步趋缓,对传统银行信贷的需求下降。

三是市场资金价格中枢性抬升2014年以来,“融资贵”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融资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银行资金成本攀升。最能反映这一点的,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化。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只有2%左右,目前已经涨到5%左右,五年时间翻了一倍。相对一般银行存款,银行理财资金价格更加市场化,因此也更能反映市场资金价格的变化。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上升,固然有存款市场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分流等因素,深刻原因则是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社会资金供给总体趋紧。

四是信用资产风险系统性显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现,以化解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对银行来说,就是去年以来开始持续存在的不良贷款双升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较高、盈利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不良消化能力,因此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于这几年快速发展的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以及公司治理尚不完善的农村信用社,其各类不规范行为所隐含的区域性和局部性风险将会逐步暴露,对此不可小觑。

五是货币政策框架历史性转型。一方面,随着2013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从之前的单边升值逐步转向双向波动,外汇占款从之前15%以上的两位数增速逐步下降为个位数增速,个别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导致过去十多年以外汇占款为主的基础货币供应出现明显缺口,央行需要探索基础货币新的供应渠道,这也是2014年以来央行推出定向再贷款、PSL等工具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商业银行对存贷款拥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定价权,央行在逐步退出对存贷款利率直接调控的同时,需要尽快确立央行自己的政策利率锚,以确保对金融市场利率的有效调控,实现货币政策从之前的以数量调控为主逐步转向以价格调控为主。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最大的结果,是央行对金融市场的主动调控能力将大大增强,金融机构必须更加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动向变化。

六是银行业竞争超越传统边界。银行与银行之间总体上仍未走出价格竞争陷阱,但随着客户对传统存贷业务之外的并购咨询、跨境结算、风险管理等业务需求增加,服务能力、服务效率等因素在银行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银行拥有各种金融牌照,银行在资产管理、债券承销等领域已经与证券公司形成直接竞争,证券公司也开始获得结售汇业务牌照。在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方面,银行正从之前的消极观望、被动受压,转为主动出击、奋起直追,但最终是银行借助互联网顺利实现转型,还是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写银行业,还有待观察。

 

对银行转型发展趋势的三大启示

第一,银行资产负债表将被重构。从资产方看,经过30多年的高强度开发建设,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基础设施以及制造业发展相对饱和,信贷需求将进入平缓增长期,加之社会融资结构的去贷款化,银行一方面需要加快探索对新产业的融资支持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资产管理、金融市场投资等资产配置。从负债方看,M2增速下降、结构分化,银行传统低成本资金来源不断被压缩,而付息率更高也更加市场化的理财资金、大额存单以及同业存款等将越来越重要。

第二,银行业务增长模式亟需调整。从增长空间看,之前只要拉来存款、放出贷款就会有效益的规模驱动已经难以为继,银行需要更多从业务领域拓宽、管理成本压降、经营效率提升等方面获得利率增长。从盈利模式看,以前存贷利率管制较严,银行存贷利差相对稳定,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利差逐步压缩,特别是客户存贷款以外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增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服务竞争,需要真正转向在帮助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分享客户价值。从竞争态势看,这几年,受金融脱媒等因素影响,银行存款市场竞争早已白热化。但在信贷市场,受贷款需求旺盛而信贷额度总体有限,银行很多时候只要等客上门就不愁没有业务,但随着有效信贷需求下降,银行对优质信贷客户的争夺也将更加激烈。

第三,管理风险创造价值重要性凸显。在经济上行周期,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相对较小。一方面,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多数都处于业务增长或者收入增加期,贷款偿付能力强、贷款违约率低。另一方面,银行在发现客户存在潜在风险时,较容易及时收贷、提前退出,因为客户可以很容易的从其他途径获得融资。但在经济增速下行周期,上述两个因素都将发生逆转,对银行的贷款客户风险筛查能力、贷后风险监测和不良处置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的,由于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部门都有大量的设备、房产、土地作抵押品,银行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比较充足,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往往缺乏充足的抵押品,银行放贷只能主要依靠第一还款来源,这也大大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程度。(本文发表于《中国城乡金融报》2015年2月12日,标题和内容略有修改)

 

0

话题:



0

推荐

付兵涛

付兵涛

24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银行业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银行业发展。作者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博主更多文章,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hgtaoping”。 除明确注明为转载文章外,所有博文均为博主原创,未经博主允许,严禁转载。 联系方式:fubingtao@139.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