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们热烈讨论东北衰变现象和原因,有很多分析,看似颇有道理、实则都经不起推敲。
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三条:一是体制说。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国企占比高,计划经济思维盖过市场经济意识,官本位意识强烈。但这一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一来,老工业基地不仅东北有,国企也不仅仅东北占比高;二来,过去东北国企占比确实高,但现在似乎并不高。手头仅有统计局公布的民间投资占比数据,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2017年分别为66%、68%、44%、70%,由此反推目前东北国企经济占比应该并不高(姑且相信数据为真)。
二是文化说。现今东北人相当比例应该都是民国期间从关内闯关东过去的,时间并不久远,难道我们真的相信南橘北枳?
三是寒冷说。次之谓地理决定论也。目前持此说者似乎越来越多。但如何解释相似纬度、甚至更高维度的北欧诸国、以及加拿大的经济发达?
恰好近期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区域城镇化差异,看一些资料过程中,突然想到一个观点:东北的衰败,不是体制、不是文化、更不是寒冷,而是因为人太多、城镇化过早!
基本的逻辑出发点是,给定一个区域的资源禀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所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如果超过这个限度,或许能够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发展,但长期看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同时,城镇化过早也会透支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东北的问题就在于,本来是苦寒之地,但因缘际会,过早的积聚了太多的人口,在张作霖统治时期、日本占领时期以及新中国前面二十年,均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投入,人口优势得以发挥,成就了东北之前的辉煌,但随着1970年代改革开放,东北的资源优势逐步弱化,此前的人口优势反而成为发展的负担,进而助长了体制、文化问题,并加剧人财物的外流。可谓始乱终弃。
有数据为证:国际对比,1996年,黑吉辽土地人口密度(人/公顷)分别为0.8、1.4、2.8远高于同时期瑞典和挪威的土地人口密度。
国内对比,虽然土地人口密度方面东三省与其他地区相比并不高。但东北地区城镇化远远领先于其他绝大多数省份。例如,1996年,黑龙江、辽宁的城镇化率分别为52%和45%,当时全国城镇化率仅为31%。到了2016年,黑龙江、辽宁城镇化率分别为59%和67%,此时全国总体水平为57%。城镇化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东三省城镇化过早,反而造成了近些年来的发展缓慢。
东北城镇化率高可能也与东北移民较多(老乡聚居)、天气寒冷(抱团取暖)等因素有关,但问题可能出在过高、过早的城镇化在消耗更多资源能源和物质财富的同时,没有发挥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优势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如北欧那样)。
基于以上分析,东北的出路,就不应该是发展轻工业,而是在放任(至少是不要试图阻止)人员自由迁徙的同时,将发展重点放在农业(黑土地的天然优势)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例如军工产业,瑞典就如此)上。到一定程度,人口自然会稳定下来,经济也就自然重回稳定增长路径!
当然,分析很粗糙,逻辑不严谨。仅此一说,欢迎讨论,证实证伪,皆吾愿见!
-推荐阅读-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宏观涛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