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反思企业零库存管理、企业现金储备的支撑时间等,前天写了一篇“疫情应对、现金储备与企业家担当”,其实零库存并非真正的库存为零,而是强调合适的库存,但零现金倒是完全可以实现。
所谓零现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字面意义上的,就是企业不使用现钞,完全采用电子支付结算,企业内部的日常报销、发工资肯定没问题而且估计大多数早就无现金化了。随着以后数字货币的出现,这一点就更好理解了。二是管理意义上的,就是企业持有活期存款,也就是通过使用银行提供的现金管理系统,在每个工作日日终,企业的银行账户中不保留活期存款,多余的活期存款视情况自动转为通知存款、T+0货币市场基金甚至短期理财等收益率相对更高的产品,对大的企业来说也可以是银行专门为其定制的现金管理产品。
当然,在现金管理这个意义上,正如零库存一样,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零现金不代表不用任何现钞,关键是要做到尽可能降低活期存款和减少现钞使用。另外一个题中应有之义是,要提高现金(等价物)周转速度,降低现金储备的数量。也就是说,企业因所处行业不同、市场地位不同、竞争态势不同、管理水平高低不同等因素,有些企业现金储备三个月也不多,有些企业可能现金储备一周就够了。在前面的小文中说过,诸如新冠疫情之类的冲击,不属于现金储备的功能,需要的是意外风险拨备或者是灾难保险。
零现金的概念也适用于个人。前几天参加CF40的一个内部研讨会,有专家提出,疫情之下,中国全世界最为发达的移动支付发挥了太大的价值,水果店、蔬菜店、小超市等等,都是实现了二维码扫码支付,不用现金就不用担心病毒通过纸币或者硬币传染,少去了很多很多的麻烦和担忧。我觉得这个事儿在城市还好,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最怕收到皱巴巴、脏兮兮、经常还缺角少边儿的毛票,而且这种毛票似乎还很多。以前不太理解为啥老家这样的残次破旧纸币这么多,后来到银行工作,慢慢明白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由:城市的银行网点密度远远大于农村,残破老旧纸币更新更换的快。当然,还有别的原因,就不说了。但是我想起来一个情景,有些人喜欢在数钱的时候,数一张、沾一下唾沫,万一这个人是个病毒携带者(无症状),后面收他钱的人可就危险了!
言归正传。前面提到企业现金储备和应对疫情,我曾经跟朋友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就像很多农民工,窝在家里半年不出来打工,你说他们就饿死了么?当然不会,绝大多数农民工肯定都有储蓄,支撑个一年半载是没问题的。除非是败家子,赚一个花三个。这里面当然有一些生活困难的,本来就月光的(请允许我借用一个网络用语),甚至不幸感染病毒的,肯定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救济帮助。
这就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意思:与企业相比,个人可能更需要进行储蓄。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个人进行储蓄的动机有很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等等。这个预防性动机平时不起眼,但其实很重要。以前人们储蓄的动机,防生病、防失业、防衰老、防意外,现在各类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健全,可能唯一剩下的就是这个防意外了。但是如果社会承平太久,经济几十年蒸蒸向上、社会长期平平安安,人们防意外的意识就会逐步弱化。前面提到的月光族,为什么?不是消费理念的问题,而是没遭过罪、没饿过肚子、没吃过苦!
当然,与企业现金管理一个道理,个人储蓄也并不是说要拿个罐子装满现金放在柜子里,也不是就要放在银行的账户里,理财、基金、股票、信托、房地产以及保险都是广义上的储蓄,尤其是保险,可能是很多中国人最缺的一个储蓄类型,很好的预防性储蓄。当然,这里面要搭配好各类型储蓄产品的组合,因为不同类型产品的风险、收益,最重要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差异。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在海南有一套房产,但可能无法满足你眼前一时的一个2万元的意外支出需求。借用银行的例子,所有的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都是流动性不足,而不是不良率太高、坏账太多。
最后提一个小的建议,对个人来说,现在各类线上信贷产品越来越丰富、方便、快捷,我们不一定要使用线上信贷,但是事先申请一些备用的、随时可以提款、实时到账的小额线上信贷额度,是非常有用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