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对应,美国消费者信心依然十分疲软。ABC News上周二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4月2日当周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2点,至-43。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的受访者表示对经济抱有信心,尽管这一比例高于此前一周的9%,但远低于此前25年约37%的平均水平。美国消费者信心疲软也导致消费信贷继续低迷。美联储上周三公布,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美国2 月份消费者信贷余额为2.44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15亿美元,降幅为5.6%,降幅超过市场预期。
欧洲经济方面。财经信息服务公司Markit上周三公布的最终数据显示,受德国私营部门经济活动大幅增长推动,衡量欧元区私营部门活动状况的指标--欧元区3月份综合产出指数终值从2月份的53.7升至55.9,创2007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该指数已连续第八个月位于增长与萎缩分界线(50)上方。不过,与美国类似,欧洲的消费者也继续控制支出。欧盟统计局周四公布,欧元区2月份零售额较1月份下降0.6%,创2008年12月以来最高降幅,表现低于市场预期。欧盟统计局还公布,2月份欧元区PPI环比上升0.1%,同比下降0.5%,已经持续14个月同比下降。
美欧之外,日本财务省上周四公布,日本2月份经常项目盈余较上年同期增长29.6%,虽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增速依然可观。不过,日本内阁府上周四公布,日本2月份核心机械订单较前月下降5.4%,远低于市场预期的增长3.9%,显示企业投资实现复苏还有待时日。澳大利亚统计局上周四公布,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澳大利亚3月份就业人数增加19600人,3月份失业率为5.3%,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由于各自经济冷暖不同,上周欧洲央行与日本央行均宣布维持低利率不变,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上周公布的3 月16 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也显示,美联储官员对经济复苏的力度仍然存在明显担忧,他们还下调了对美国通胀率的预测,这意味着美国近乎于零的低利率将再维持好几个月的时间。不过,出于对通胀和房价上涨的担忧,澳大利亚央行上周(4月6 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4%提高至4.25%,这是澳央行自去年10月份以来的第五次升息。
国内经济方面,上周央行继续通过公开市场回笼资金1100亿元,为连续7周资金净回笼,7周共回笼资金9060亿元。前两个月外汇占款增长超过4700亿元,增量比去年同期增加超过六成,而3月份外汇占款应该也不会低。上周四海外NDF市场预期未来一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自1月19日以来再次突破3.2%,这意味着今年4月份的热钱流入压力可能更大,相应的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仍不会减弱。不过,上周最值得关注的,是央行自2008 年6 月26日之后首度发行3 年期央票,这符合我们在上期周评(“为什么CPI没有充分反映房价,农行宏观周评,20100406”)中的判断。从央票利率看,3个月期和1年期央票利率保持不变,3年期央票利率为2.75%,比1年期高82个基点。但是我们认为据此还不能表明1年期央票利率很快就要提高。从历史对比看,3年期央票与1年期央票82个基点的利差,比2004-2005年期间的平均利差略低(93个基点),但比2007-2008升息周期期间的平均利差高(30-50个基点),因此这一利差的试探性意味更强,此次3年期央票规模只有150亿元也是个例证。
外汇管理局上周公布了2009年我国外债基本情况。截至200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4286.47亿美元(不包括港澳台),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669.47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1617亿美元。据初步计算,2009年我国外债偿债率为2.87%,债务率为32.16%,负债率为8.73%,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占比为10.81%,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
商务部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周分别公布了一季度家电下乡和3月份汽车销售数据。一季度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03.3万台,实现销售额3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倍和6.9倍。不过,考虑到家电下乡政策是从去年开始的,去年一季度政策刚刚启动,基数比较低,同比增速意义不大。从环比看,今年一季度销售额比去年四季度增长4%,但销量比去年四季度已经略有下降。3月份汽车销量为173.52万辆,环比增长43%,同比增长56%。不过,3月份汽车销售有很强的季节性因素(根据我们的计算,3月份汽车销售量季节调整之后为环比下降4.8%),且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因此预计汽车销售增速将逐渐回落。
海关总署上周六公布了3月份进出口数据。1至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贸易顺差为144.9亿美元,减少76.7%。3月份当月,进出口总值2314.6亿美元,增长42.8%。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增长24.3%;进口1193.5亿美元,增长66%。3月份当月贸易逆差72.4亿美元,中止了我国自2004年5月开始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3月份当月逆差主要来自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和国家,规模分别为79亿、65.3亿和61.3亿美元。
海关总署和商务部的分析指出,进口价格上升是导致3月份逆差的主要原因。3月份,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强劲增长,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明显上升,中国原油、铁矿砂、铜和成品油共拉动进口增长15.3%,其中数量拉动3.1个百分点,价格拉动12.2个百分点。此外,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进口也快速增长,一季度进口汽车68.3亿美元,增长159.1%;其中3月份进口32.2亿美元,增长240.8%。
对于3月份可能出现的贸易逆差,我们曾在3月29日的周评中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角度进行过分析,认为3月份如果出现贸易逆差很可能是由于一般贸易逆差超过加工贸易顺差。不过,从最终公布的数据看,3月份一般贸易逆差202.2年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228.9亿美元,两者合计仍然是顺差(约27亿美元)。最终导致总体逆差的,是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和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两个贸易方式的逆差,3月份两者逆差分别为23.7和70.6亿美元。这两个方式下的贸易过去几年均为逆差,但“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贸易逆差2007年以来每个月都在30-40亿美元,但3月份月激增为70.6亿美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3月份一般贸易逆差202.2亿美元,是2月份逆差额(43.6亿美元)的将近5倍。因此,我们认为3月份贸易逆差存在一定的偶发性,尚不属于趋势性改变的结果,今后连续几个月出现贸易逆差的概率较小。
不过,尽管一季度贸易顺差同比下降76.7%,由于工业生产快速反弹,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仍将出现大幅反弹。这在统计局上周公布的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上也可以得到印证。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5.5,比上季度上升7.8点,为2008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如果用企业家信心指数对GDP进行简单回归,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大概为11.5%(见下图)。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