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天去小区旁边的洗车店洗车,发现老板换了,还好自己几个月前办的洗车卡新老板还认帐。他们说,原来的老板走人,是因为紧邻这家店旁边又开了一家洗车店,老板感觉竞争压力太大难赚钱就走了。走之前,还低价出售了不少洗车卡。小区旁边的洗车店从一家变为两家,对我来说自然是好事儿,有竞争了,服务和价格肯定会更好。不过,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才看到的一个管理小故事,标题是:“中国人的竞底情结”:

  
  东欧一座城市,在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犹太人在西边,中国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他们的价格都很公道,服务非常好,两家店的生意都很红火。
  不久,另一个犹太人在西边发现人们来修车时,常常要费时等待。他就在修车店旁边开了个餐馆,专营犹太美食,不久就生意鹊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车,也愿意光顾这家餐馆。
  而在城东,另一个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为了招徕顾客,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九折收费。两家店的关系有些紧张,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
  又过了一阵子,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来越多,就渐渐开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室、学校,西边慢慢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业开始增值。
  而在东边,更多中国人来开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其他同行。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于是,高水平的技师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不在乎价格而在乎质量的客人也不来了。
  慢慢地,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平均价格是城东的3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尽管他们的服务令人不满意,但毕竟收费低廉。
  于是,犹太人的修车店,盆满钵满;而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却仅混了个温饱。
  最先在城东开店的那个中国人,下定决心,决心贷一笔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他假装顾客,到犹太人的店里去考察,发现犹太人用赚来的钱,买断了几项专利,修车的效率提高了5倍,质量提高了3倍。而此时,城西因为成了商业旺区,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120%。中国人发现,如果在犹太人的店铺旁再开个店,凭他现在的资金和技术,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对此,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论聪明和点子,他不输给犹太人;论勤奋,他干活不比犹太人少,甚至把犹太人用来念《圣经》、守安息日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除了看看电视,他根本没有什么娱乐。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那些后来的中国人身上,都要把前面的螃蟹拉下来,结果,谁也逃不出困境。
  螃蟹文化,就是竞底文化的一个表现,每一只螃蟹都被拉到底线,才肯罢休。

我觉得,这十有八九是搞管理人编排出来的。但故事本身还是有很强警示意义的。从群体看,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国企业之间经常各自为战,互相竞价,而日本企业之间则常常是先达成合作默契,然后再统一对外报价。从个体看,别人开洗车店,我也开洗车店,只能属于简单模仿;别人开洗车店,我开小饭馆,则属于创新模仿,两者实乃天壤之别。

不过,中国人也并非真的都是螃蟹,否则遍布世界各地的China town也就不会存在了。例如:中国自古就有同类行业聚居而生的传统,如清明上河图上的各类行市,再如现在江浙一带的很多产业集群,如领带之乡、陶瓷之乡、皮鞋之乡、袜子之乡等等。这种情况的存在,结果不一定就是恶性竞争,其中有着规模效应、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等等很多因素。

话题:



0

推荐

付兵涛

付兵涛

24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银行业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银行业发展。作者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博主更多文章,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hgtaoping”。 除明确注明为转载文章外,所有博文均为博主原创,未经博主允许,严禁转载。 联系方式:fubingtao@139.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