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月14-19日)是猴年上班第一周,大家忙着解读密集公布的一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六天的上班时间似乎也并不那么漫长难熬。
一月份进出口与价格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下行探底过程。1月份进出口总额降幅创近9个月新低。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9.8%,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6.6%和14.4%,降幅均低于预期。显示外需与内需双双下降。CPI受极寒天气、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出现反弹,但涨幅低于预期。PPI连续47个月负增长,仍看不到正增长的苗头。
但站在全球经济的角度看,中国一月份经济数据似乎并不是很遭。从出口看,中国出口下降,更多是受全球经济需求下降的影响,而并非中国出口竞争力下降的表现。例如,终端需求的服装鞋类出口下降,但作为中间品的纺织类出口仍实现正增长。同时,其他国家,如日本出口也在一月份出现大幅下降。日本1月进出口创7年最大降幅。出口同比下滑12.9%,连续四个月萎缩。从进口看,中国进口金额下降仍主要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影响,但1月份部分大宗商品如原油、煤炭出现量价齐跌现象。其实,进口数量下降也有“买涨不买跌”的因素:既然大家普遍预期国际大宗商品还会继续降价,自然就不会大量进口。
与中国经济数据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糟糕相对照,一月份国际经济继续走低。除了刚才提到的差劲的日本出口数据,这至少还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英国16日公布的1月CPI虽同比达到12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英国的通胀率仍远不及英国央行预期;二是国际资本继续逃离风险资产,国际资本市场继续承压,集中体现在黄金、白银等具有“避险”性质资产价格的整体强势。三是美联储1月份FOMC会议纪要指出全球经济前景有恶化的风险。四是OECD下调了2016年全球增长预期,从去年11月份预测的3.3%下调至3.0%,认为包括巴西、德国和美国等经济体增长都将趋缓。
让人意外的是,2月18日OECD在宣布下调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保持了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情绪,认为有关经济先行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将会企稳。换言之,OECD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向下,中国经济向上!我们不清楚OECD对中国经济乐观预期的数据基础,但希望不是源于最新的天量信贷数据。1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2.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达到3.4万亿元,均创出2009年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而且据媒体报道,2月份以来的融资规模仍然不低。对于天量融资数据的原因,普遍的解读是本币置换外币、基建加速及比以往更大的“年初效应”。不过,由于看不到有多少“表表外”融资转表内的因素,因此我们对1月份融资数据是否都是“新增”尚存问号。但不论如何,简单按照之前贷款投放进度“季不过三、月不过四”的规则进行推算,2016年人民币贷款规模可能达到15万亿元,都将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及经济走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OECD对全球经济最新预测对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在于:中国经济也许没有OECD预测的这么乐观,但至少也不像很多市场机构预测的那么悲观。与国际投行等市场机构利益中人、顺势而为风格的行为模式相比,我们相信OECD的预测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在2009年那一轮全球救市过程中,中国曾经以史无前例的“四万亿投资”刺激引领全球率先复苏。那么,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普遍低迷的大势面前,中国经济能否以全新模式(供给侧改革?),再次发挥全球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我们将拭目以待。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