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也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指针。2016年中国经济棋至中局,盘点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的成效,商业银行的表现可圈可点。
去产能方面,银行真正贯彻对过剩行业贷款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政策,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此前连续两年净下降的基础上前5个月继续下降2.4%,确保了行业逐步软着陆。去库存方面,前5个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高达2万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增量的两倍,且大部分是住房按揭贷款,直接推动商品房库存下降。去杠杆、降成本方面,表外融资占比大幅下降,企业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5%提高到23%,债券融资中将近一半由银行购买。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利率5.67%,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补短板方面,银行金融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信贷支持科创型企业的“投贷联动”试点稳步推进,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远高于工业贷款。
但客观的说,无论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来看,还是从把握机遇、应对风险的角度看,银行都还需要苦练内容、提高能力。借用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概念,银行为更好的服务或者说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完成五项修炼。
一是提高对新兴行业的认知。目前银行对产行业的知识储备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新经济快速发展,从工业制造当中的机器人、3D打印到第三产业中的物联网、云计算,可谓日新月异。但银行缺乏对这些新事物的足够了解,对其技术趋势、市场前景、金融需求都所知有限,想要提供好的金融服务必然力不从心。今后,商业银行要强化对新兴行业运行规律和发展特征的研究分析,加强对业务人员新兴行业知识的培训,做到知己知彼,金融服务才能有的放矢。
二是实现自我突破和改造。多年来,银行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一般都有大量固定资产作为抵质押物,银行形成了过于依赖抵质押物等第二还款来源的信贷模式。但是,科技型企业、现代服务业的共同特点是智力密集、有形资产较少,很难满足现有信贷模式的要求。因此,银行应针对新兴行业的轻资产特征,调整政策制度,创新金融产品,为其提供更加灵活、更加多元的金融服务。
三是提升务效率与创新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体现为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银行也要从之前的主要依靠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转向主要依靠产品、业务、营销、管理创新和优化内部生产要素配置的内涵式增长模式。以持续的金融创新帮助客户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适度分享价值。
四是回归风险管理的本质。经济L型增长背景下推进去产能、去杠杆,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这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期来说,是应对去产能可能带来的贷款风险加速暴露。根本上说,银行需要从之前的被动防范风险,向主动承担风险、管理风险转变,并通过管理风险来获得风险收益。这是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要求的质的变化。
五是修补自身的供给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金融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银行需要在配合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外部金融改革的同时,加强内部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产品创新、客户服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适应性和敏感性,提高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本文已发表于《中国城乡金融报》2016年7月1日B3版,发表题目:“服务结构性改革 银行还需强内功”)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