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几天听一个研讨会时,突然涌出一个想法:过去两年多的外汇储备下降,不是资本外逃,更不是老百姓血汗钱的的亏损,而是外汇储备的挤水分,可能不仅不是坏事儿,没准还是好事儿。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146月份之前,经历了长达22年的持续增加。现在回想起来,这本身就是很不正常的。放眼世界各国,像中国这样外汇储备保持22年持续增长的案例几乎买有。日本是中国之外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2011年以来也经历了先下降又上升的波动。

 

外汇储备下降不是资本外逃而是挤水分!

 

另一个最重要的例证是,有研究表明,2012年-2014年,中国企业大量举借外债。而举债的目的并非是这些企业确实需要外汇,而是由于那几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及中外利差较大,举外债是为了套利。

 

这些“非正常”增加的外债,绝大多数又在商业银行结汇、最终由央行收归囊中成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而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汇率走势逆转,之前大幅度举借外债的企业,开始加快偿还外债甚至对外放债。偿还外债的外汇资金来自于向银行购汇、最终体现为央行外汇储备的下降。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看,外汇储备在前几年的快速攀升以及过去两年来的持续下降,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外债的增减变化,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当然,外债变化只是外汇储备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并不能解释外储变化的全部。但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中国外汇储备(特指央行持有的官方外汇储备)的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外汇市场干预形成的(称之为干预型外汇储备),本身就是为应对市场变化、保障金融稳定服务的,正常的增加或者减少,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意。无须大惊小怪。

 

与之相对应的,是挪威、沙特等依靠卖石油积累的外汇储备,那是国家财富积累,为的是满足子孙后代的福祉和发展(称之为储蓄型外汇储备),或者说是其国家老百姓的血汗钱,如果发生大幅度的价值波动,确实需要高度重视。

 

想通了这一点,那么对外汇储备的下降就会非常坦然了,之前的四万亿美元本身就有虚胖的因素(有水分),现在挤一挤可能更健康。例如,去年年底之前市场担忧的新年购汇额度打开后的居民疯狂购汇现象并没有发生,1月份外汇储备环比仅下降123美元,同比少大幅收窄。你可能认为这是监管收紧的因素,但居民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并没有变化,外汇管理方面打开的窗子并没有关上,有人认为是加装了防盗窗,而难道这不是亡羊补牢的正确做法么?

 

(推荐扩展阅读:消失的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

 

若想第一时间阅读博主更多精彩原创文章,请关注博主个人微信公众号:宏观涛评。

在微信中搜索“宏观涛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可添加关注,并可通过“查看历史消息”阅读往期内容。

耐克鞋产地变迁的启示

 

话题:



0

推荐

付兵涛

付兵涛

24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银行业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银行业发展。作者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博主更多文章,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hgtaoping”。 除明确注明为转载文章外,所有博文均为博主原创,未经博主允许,严禁转载。 联系方式:fubingtao@139.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