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下午,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了2017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我国GDP首次突破80万亿,实际同比增长6.9%,增速7年来首次提速。国家统计局用“稳中向好、好于预期”来评价中国经济在2017年的表现。
在为2017年经济表现叫好的同时,人们更为关心的其实是今年或者说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虽不再强调“速度”,但不代表“速度”不重要,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保持合理稳定的中高速增长仍是非常必要,我们的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增长中解决。
未来隐藏于历史之中。预测今后几年GDP增速变化,只要准确把握过去几年经济增长的特征,再进行适当的外推即可。在笔者看来,有两点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实际GDP增速更接近潜在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波动幅度明显收窄。截至2017年四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连续9个季度稳定在6.7%-6.9%区间。考虑到中国当前经济潜在增长率水平大概就在6.5%左右,而影响潜在增速变化的人口、技术、制度等都是慢变量,一般不会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大的波动,这意味着当前的增速是稳定和可持续的。
第二,名义GDP增速波幅也明显收窄。过去几十年,受总体物价水平波动较大的影响,名义GDP增速波幅远高于实际GDP。这两年,伴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恩格尔系数下降,食品价格变化对物价波动的影响趋弱,特别是房价降中趋稳、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延续以及货币供给增速趋势性回落,GDP平减指数波幅比之前明显收窄,相应的名义GDP增速也更加平稳。这里面的重要政策含义是,过去几年的经济增长是在没有采取天量货币放水、大规模财政刺激的基础上实现的,增长的内生动力增强。
基于以上分析,2018年GDP增速不会出现明显回落,大概率应该在6.7%左右。再考虑到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未来几年GDP增速可能延续平稳回落的趋势,但2020年之前应该都能保持在6%以上。
不过,潜在增速源于供给端,实际增速还有赖于需求端的支持。而需求端最重要的特征是新旧动能转换。
一方面,传统动能从高速增量扩张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增速将回归常态水平。过去几十年、特别是1998年以来,在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全球化红利等因素的带动下,房地产、基建、出口经历了超常规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20%),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大传统动能。但从2012年以来,三大红利逐步弱化,三大传统动能也逐步回归个位数增长的常态水平。今后,三大传统动能仍有较大增长潜力,但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将主要依靠存量结构调整和增量自然增长。房地产总供求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阶段已经结束,需求高速增长拐点已经过去。今后房地产投资需求将更多来自于旧城改造、旧房翻新以及新市民的增量需求,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大致保持在与GDP相当的水平。相应的,房地产对上下游的需求带动也将逐步回落。基建投资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高铁、高速公路、大型水利设施等投资规模巨大的骨干网络基本完成,将来需求更多来自支线网络建设,已经不具备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的基础,2018年全国铁路投资安排近五年来首次低于8000亿元。但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仍大有可为,必要时仍可以对经济起到重要的托底作用。我国外贸出口额全球占比继续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出口增速将逐步与全球需求增长和全球贸易增速趋同。这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有关,但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已经稳居全球GDP第二大经济体,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不再是依靠出口来推动自身经济增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趋于稳定,预计2018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在3%左右。
另一方面,新动能加快培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持续增强。近年来,在简政放权以及“双创”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新市场主体大量涌现,新经济体量逐渐成长,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效应愈发明显。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6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未来几年,“双创”政策和发展环境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将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将获得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中高端消费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会蓬勃发展,新动能从之前的培育期进入发展黄金期,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当然,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然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人们的速度情难以轻易破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近期一些地方主动给经济数据挤水分,一些省份取消对部分县市的GDP考核,这是地方政府在破除速度情结方面的好征兆。但是,速度情结并不是地方政府独有,从企业到投资者再到普通老百姓,都有很强的速度情结。原因很简单,大家都习惯了每年百分之几十的增长(销售收入、工资、利润),一下子过度到个位数增长、甚至零增长,很多人还是觉得不正常、不适应、不愿意接受,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0
推荐